AI导读
这篇文章深入剖析了CPU“缩肛”现象的成因及其背后的物理原理。文章指出,缩肛本质是由于高电压导致晶体管的微观损坏累积,进而影响CPU稳定性。通过解释超频、降频、电子隧穿等概念,作者揭示了英特尔13/14代酷睿出现缩肛问题与睿频设置过高、电压过大的关系。文中还结合作者的实战经验,展示了通过合理降压降频可延缓CPU老化、防止缩肛的有效手段。全文理论结合实践,对理解CPU稳定性和维护提供重要参考。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超频和降频。
超频(overclock),顾名思义,就是提升CPU频率,也就是主频。而越高的频率就越可能造成CPU不稳定,宏观表现就是电脑蓝屏,卡死,运行报错等,也就是变得不稳定。
而如何使得CPU在高频下稳定呢?答案是提升核心电压。电压与性能无关,甚至更低的电压还会带来更低的能耗而不降低性能(甚至变相提升性能,因为发热量小了更不容易降频)。但是高电压能保障CPU在高频时的稳定性,所以超频必须提升电压。
而降频便是反向操作,频率降低,自然也就不需要那么高的电压来维持稳定性,因此我们可以适当降低电压。
而对于缩肛,
有没有发现,CPU在高频低压的表现,和“缩肛”一模一样。没错,实际上,缩肛实际上就是高频率不稳定。
但是问题就出在这,电压不变,频率也不变,为什么用了一段时间后CPU却需要更高的电压才能维持稳定性呢?答案是因为CPU内部结构遭到了破坏。
CPU是一个极其精密的部件,在仅仅几平方厘米的面积里,塞下了超过100亿个晶体管,这也就必然决定每一个晶体管都极其微小,其中每一根电路都需要用光刻机打上去,而不可能靠人类灵巧的双手做出来。
在CPU制造时,其实就已经有一部分晶体管“没打好”,出生时便已经死了。这部分晶体管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并不影响整体使用。但是由于有一部分晶体管少了,所以至高性能必然不如完整的CPU。这便是CPU体质的由来,本质上,CPU体质是出厂时就被打坏的晶体管数量的多少,出厂时坏得越多,则体质越差,反之则反。
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CPU出厂后,这些晶体管不是就永远不变了。
电子隧迁,指的是微观世界中电子可以穿过它原本不能穿透的“墙壁”,就像穿墙术一样。而CPU的线路中,两根电线之间当然也有绝缘层,但是这层绝缘层也同电路一样,极其细,这已经是一个微观世界了,那么,在CPU内部必然也能够发生电子隧迁。那么,一根电线的电子穿透绝缘层跑到相邻的电线里,会发生什么呢?答案是短路,击穿。也就是说,一旦发生电子隧穿,则此处的晶体管永久性损坏。
累积一定程度的晶体管损坏,宏观便会表现为CPU性能下降,即缩肛;而累积到相当程度的晶体管损坏,则此CPU失去工作能力,即CPU被击穿。
而电子隧穿,理论上只要有电子便会发生,但CPU内必须累积一定程度晶体管损坏才会在宏观上出现影响,因此在CPU设计寿命内,它几乎不可能累积这么多次电子隧穿。且,我们的制程还没有那么微小,因此理论上需要电压达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一个足够强的电场,使绝缘层的物理性质发生改变,使其变得“更容易被穿透”,因此,在安全电压范围内,CPU应当需要使用非常久(真的很久!),才会出现宏观上的性能下降。所以电压越高,则单位时间内损坏的晶体管数量越多。而单位时间内损坏的晶体管数量越多,那么这颗CPU在宏观上出现问题的时间就越早。
而电压门事件,
或说英特尔13/14代酷睿出现大范围缩肛事件,便是睿频惹的祸。睿频,实际上就是智能超频,动态改变电压和频率。而在频率之战下,intel将最高睿频设置在了一个极其危险的电压下,我的一位朋友使用的149HX甚至是默认1.5V的!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部分场景下13/14代酷睿竟然被锁定在了最高电压和最高频率。其实频率不打紧,频率不会导致缩肛,但是电压会!所以,高电压使得单位时间内CPU晶体管损坏数量变得极多,在极短的时间里,CPU内部便已经千疮百孔。
我们在低压高频时会产生不稳定现象,是因为低压带不动高频率。而缩肛则是即使是高电压都带不动正常频率,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
而解决的方法只有降压。
只有降压才能中止CPU损坏进程(其实也不是中止,只是让其变回正常的极慢的速度),但是无法逆转,已经损坏的晶体管无法修复。而降压也必然会使得高频稳定性下降,实际上,对于缩肛CPU来说,正常频率都无法维持了,何谈高频。因此,只能降压降频。
验证
我曾使用一颗13900K,我将其定压定频1.4+V @5.8Ghz使用,在大约10个月后,它的确出现了缩肛症状,但并不如网上其他人那么厉害。
我在此后又更换了一颗14900KF,我从买回来起便将其严格限制在1.32V @5.6Ghz+4.6Ghz,具体折腾记录请看:【14900KF折腾记录@im.xz.cn】,而同样使用了9个月(近10月),它没有出现半点缩肛症状!使用非常完美,没有过一次报错。而考虑到此文中所提到的缩肛原理,因此我在近日又将其进一步降到1.18V@ 5.5Ghz+4.5Ghz 使用,请看:【14900KF折腾记录@im.xz.cn】。
对于13900K,我发生了缩肛但是又没有网上别人缩得那么厉害,我认为可能是因为我调整的电压相对不算高,因此单位时间内损坏的晶体管数量相对少些。
而对于149KF,这已经很明显了,完全没有任何缩肛症状,且能够在5.5Ghz+4.5Ghz的前提下只需要1.18V,这很能说明问题。
简单总结
主频与性能正相关,
主频与稳定性负相关,
电压与稳定性正相关,
电压与单位时间内损坏的晶体管数量正相关。
CPU内完好晶体管数量与稳定性正相关。
其它
除了电压,高温也会使得晶体管发生损坏。但不可忽略,像此次电压门事件这样极短时间内出现宏观问题的情况,其重要影响因素的确是高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