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夏至锐(im.xz.cn)搜集整理。

中央计算单元(CPU)含Soc

统计以年为单位,部分年因资料匮乏暂无数据。海外仅搜集商用处理器。

年份

英特尔(Intel)

AMD(超微半导体)

苹果(Apple)

中国内地

1965

109机

并非芯片,业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68

106机

更小规模,标志着进一步发展

1970

Am2501

AMD第一款处理器,但用于计算器

1971

Intel 4004

第一款商用微处理器

1972

Intel 8008

第一款8位微处理器

1974

Intel 8080

前者增强版,源码级兼容前者,CP/M诞生于此

1975

Am9080

AMD真正意义商店第一款微处理器,仿造Intel 8008而来

013机

并非芯片,但标志着重大突破

1976

Intel 8085

前者增强版,5V供电

Am2900系列

模块化设计

航天711所沈绪榜微芯片

中国最早的国产微芯片之一

1977

1978

Intel 8086

初代x86,16位设计

1979

Intel 8088

降回8位,MS-DOS诞生于此

1982

Intel 80286

二代x86,引入保护模式概念

Am9102

进军内存市场

1985

Intel 80386

三代x86,32位,保护模式

1989

Intel 80486

四代x86,集成浮点单元

1991

Am386

兼容x86,性能超越Intel

1993

Pentium

五代x86,引入MMX

Am486

性能优于Intel

1994

K5

自主研发

1995

Pentium Pro

引入动态执行,二级缓存

1997

Pentium II

新接口Slot 1,集成MMX

K6

媲美Pentium II,性价比高

1998

K7(Athlon)

打破Intel高端市场垄断

1999

Pentium III

引入SSE

Athlon(速龙)

主频领先

2000

Pentium 4

超流水线技术,快速缓存

速龙1000

突破1Ghz

2001

Athlon MP双处理器

多处理器,高性能计算

2002

Athlon XP 2800+

性价比高

龙芯1号

开启了国产CPU新纪元

2003

Opteron(皓龙)

64位扩展

2005

Athlon 64 X2

首款双核桌面处理器,支持64位运算

2006

Core Duo/Solo

初代酷睿,单、双核处理器

龙芯2号

多核研发起步

2007

四核K10

首款原生四核设计

2008

Core i7

酷睿初代

2009

Core i5

酷睿初代

2010

Core i3

酷睿初代

A4

苹果首款自研芯片

2011

Core 二代

Sandy Bridge架构

Bulldozer(推土机)

尝试重新定义x86架构方向

A5

双核

龙芯3A1000

国产首款多核处理器

2012

Core 三代

Ivy Bridge架构

A6

2013

Core 四代

Haswell架构

A7

64位

2014

Core 五代

桌面端难产

A8

鲲鹏916

2015

Core 六代

Skylake架构

A9

2016

A10 Fusion

飞腾FT-2000系列

2017

Core 七代

Kaby Lake架构

锐龙(Ryzen)1000

Zen架构逆袭,终结多年低谷期,重新挑战Intel

A11 Bionic

飞腾FT-2000+

国产服务器芯片

2017

Core八代

首次推出i9,Coffee Lake架构

锐龙2000

Zen+优化功耗性能

A12 Bionic

2019

Core 九代

Coffee Lake Refresh架构

锐龙3000

7nm制程+PCIe 4.0,领先Intel

A13 Bionic

兆芯KX-6000

首颗国产16核x86处理器

2020

Core 十代

Comet Lake / Ice Lake架构

锐龙5000

Zen 3架构,IPC大幅提升,G系列集成高性能GPU

M1

苹果首款桌面级芯片

飞腾D2000

8核桌面处理器

2021

Core 十一代

Rocket Lake / Tiger Lake架构

锐龙6000

笔记本平台革新,集成显卡性能大幅增强

A15 Bionic

龙芯3A5000

完全自主架构LoongArch

2021-2022

Core 十二代

异构核心设计,Alder Lake架构

锐龙7000

5nm制程,AM5插槽

M2

2022-2023

Core 十三代

Raptor Lake架构

2023

Ultra

桌面端难产,Meteor Lake微架构,开始集成高性能GPU

锐龙7000(大小核)

跟进大小核设计,但使用同构设计

M3

单核性能媲美IA两家,能效比超越

龙芯3A6000

性能大幅提升

2023-2024

Core 十四代

Meteor Lake / Arrow Lake架构

Ryzen 9000

Zen 5架构

2024

Ryzen 8000

最高集成780M高性能GPU

M4

单核性能/能效比最强,远超IA两家

2024-2025

Ultra 二代

弃用超线程技术,Arrow Lake

注:数据搜集整理可能存在纰漏,欢迎下方留言以帮助修正。

显示计算单元(GPU)

统计以年为单位,部分年因资料匮乏暂无数据

年份

英伟达

超微半导体

英特尔

中国内地

1999

GeForce 256

2000

GeForce2 GTS

Radeon DDR

标志着Radeon品牌的诞生

2001

GeForce3

Radeon 7500

较高性价比

2002

GeForce4 Ti 4600

Radeon 9700 Pro

全球首款支持DirectX 9.0的显卡

2003

GeForce FX 5800 Ultra

Radeon 9800 XT

DX9时代的巅峰之作

2004

GeForce 6800 Ultra

Radeon X800 XT PE

代表当时单芯显卡的顶尖水平

2005

GeForce 7800 GTX

Radeon X1800 XT

AMD首款支持HDR技术的显卡

2006

Tesla系列

首款实现统一着色器模型的微架构

Radeon X1900 XTX

标志着ATI被AMD收购前的最后辉煌

2007

GeForce 8800 Ultra

Radeon HD 2900 XT

AMD第一款支持DirectX 10的显卡

2008

Radeon HD 4870

首款采用GDDR5显存的显卡

2009

Radeon HD 5000系列

首款支持DirectX 11的显卡

2010

GeForce GTX 480

Fermi架构

2011

GeForce GTX 580

Radeon HD 6970

2012

GeForce GTX 680

Kepler架构

Radeon HD 7970

2013

Radeon R9 290X

极高性价比

2014

GeForce GTX 980

Maxwell架构

Radeon R9 285

2015

Radeon R9 380

2016

GeForce GTX 1080

Pascal架构

Radeon RX 480

卓越性价比

2017

GeForce GTX 1080 Ti

Pascal架构

Radeon RX 580

一代传奇,矿卡

2018

GeForce RTX 2080

Turing架构

Radeon VII

2019

Radeon RX 5700 XT

2020

GeForce RTX 3080

Ampere架构

Radeon RX 6800 XT

2022

GeForce RTX 4090

开启AI新纪元,Ada Lovelace架构

Arc A770-16G

配备16G显存,性能强,极具性价比,但待机功耗较高

MTT S80

配备16G显存,性价比较高但性能落后,待机功耗是A770的两倍

2023

RTX 4090D

标志着中美AI-GPU博弈进入新阶段

7800XT

Arc A580

MTT S70

配备7G显存

2024

GeForce RTX 5090

Blackwell架构

Arc B580-12G

性能媲美上一代A770,修复待机功耗高的问题,价格略有上升,仍具极高性价比

MTT S30

亮机卡

2025

GeForce RTX 5090DD

进一步制裁

9070XT

命名方式向英伟达靠拢

注:数据搜集整理可能存在纰漏,欢迎下方留言以帮助修正。